针对肺炎,在没有特效药的情况下,只有疫苗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群体免疫”,从而遏制传播。然而,疫苗不可能突然问世。业内有一个“双十法则”,就是10年投资10亿做一个疫苗。中国新冠疫苗能够在短时间内实验成功并推广,这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
疫苗是创造性的产品,并不能保证成功。北京的中国生物制品研究所在大约10个月内完成了实验。有很多实验要做,有很多程序要遵循。他们身后是一支强大的新冠疫苗项目研发团队,他们在科学研究和创新方面取得了突破,为中国乃至全球疫苗研发做出了贡献。
研发技术突破:从0到1的背后
“开端干吧!”当时任北京生物研究所副所长王辉担起了北京生物所新冠疫苗项目总负责人的重任。她第一时间冲到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管理中心病毒预防控制所,了解新冠病毒毒株分离发展情况;又在第一时间抽调最精干的力量,组织科研攻关团队人员进行疫苗研发设计工作。
一个“六人研发小组”火速成立了——王辉领导疫苗研讨二室主任赵玉秀,疫苗六室负责人,此前和王辉一路研发灭活疫苗(IPV)的团队主干张晋,疫苗六室副主任梁宏阳,所里最年轻的品质操纵(QC)李娜和植物试验专家丁玲,担任牵头此次新冠病毒灭活疫苗的研制。时间很短,但他们有秩序地一起工作。每个人背后都有一个团队为他们提供支持。
党委第一书记鼓励大家:“现在要战胜新冠病毒,必须要有‘舍我其谁’的民族精神。”
中国生物在新冠投资20亿元用于疫苗研发和生产。为了增加保险系数,决定同时开发灭活疫苗和基因重组疫苗。
灭活疫苗是传统疫苗,技术和工艺成熟,质量可控,安全性好,目前仍是疫苗市场的主力军。虽然重组DNA疫苗等新疫苗技术先进,理论上更适合紧急疫苗开发,但迄今为止唯一真正成功的是重组酵母乙型疫苗。两条腿走路更安全。
“我们制定了详细的策略和严格的疫苗研发时间表。从实验设计、质量控制、工艺流程到车间建设的每一步,都需要考虑每一个细节,满足相关的要求。这也是基于几十年积累的经验和国际领先的技术平台。”王辉说。
在综合管理办公建筑大楼六层的一间大会议室,王辉把这里可以称为“作战指挥部”。每晚10点,“六人研发工作小组”都会选择在这里开会。
考虑到没有人可以回家,公司为每个队员提供了一张行军床,或者睡在沙发上,通常超过10个小时都没有睡着,新的样本到了,立刻站起来,继续下一步。赵玉秀现在回想起来,“这是革命的友谊啊! ”
好在没有辜负团队的付出,疫苗最终成功研发,大量投入使用,有效控制疫情。回想疫苗研制的整个过程,是艰辛且自豪的。